糖尿病的檢查項目與控制方法:8個關鍵要點
一、糖尿病要檢查哪些項目
-
血糖
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如果出現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則只需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而對於無症狀者,則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來確認。如果有懷疑的情況,則需進行75克葡萄糖耐量試驗。 -
尿糖
當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檢測常為陽性。不過,腎糖閾增高的情況下,即使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尿糖也可能呈陰性,因此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
尿酮體
當出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檢測會呈陽性。 -
糖基化血紅蛋白 (HbA1c)
糖基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與血紅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這一反應是不可逆的。HbA1c水平相對穩定,能夠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是判斷血糖控制狀態最有價值的指標之一。 -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與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能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
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可以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對於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患者,血清胰島素水平可能正常或增高,但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會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也會下降。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血糖
-
記錄運動量
很多人會高估自己所從事的體育鍛煉量。如果能如實記錄每天的運動量,就能對自己有一個誠實的評價,便於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 -
使用計步器
計步器是一種便捷的設備,能夠詳細記錄你每天的步數。根據這些數據,你可以估算自己每天走路的平均步數,然後逐漸增加這個數量,設定更高的目標。 -
餐盤用小號
使用小號餐具可以減少食量,降低對食物的攝取慾望,從而控制熱量攝入,保持合理體重。 -
帶午餐上班
自己準備午餐可以避免在餐館或快餐店就餐,研究發現,外出就餐的次數與體重增加有關。透過自製午餐,你可以更好地控制食材的原料和分量。 -
餐後測血糖
餐後2至3小時內測量血糖有助於糖友在一天內更穩定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發生。根據測量結果,可以制定更合理的飲食和鍛煉計劃。
三、怎樣做才能預防糖尿病
-
減肥
肥胖患者的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且存在受體缺陷,這使得他們的胰島素抵抗顯著增加。肥胖者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至4倍。男性腰圍超過85cm和女性腰圍超過80cm則屬於腹型肥胖,這表明脂肪在腹部過度堆積。肥胖是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和逆轉的,改善肥胖後胰島素的敏感性會顯著增加。 -
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通過合理的膳食和運動來達到能量與營養元素的供需平衡,維持正常的體態。一般來說,谷薯類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應佔全天熱量的50%至60%;肉蛋乳類提供的蛋白質應佔全天熱量的15%至20%;油脂類的熱量應控制在全天的30%以下;而蔬果類則提供較少的熱量。保持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均衡,應儘量避免高熱量飲食。 -
運動
運動能增加熱量的消耗。例如,一個65公斤體重的人慢走1小時能消耗約255千卡的熱量,而快走1小時則能消耗約555千卡,開車1小時僅消耗82千卡。因此,適度的運動對於控制體重及預防糖尿病至關重要。
四、糖尿病初期能不能治好
目前,糖尿病一旦發生,並沒有辦法徹底治癒,只能控制病情。部分患者在早期通過飲食和運動治療可以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而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再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治療需要配合降糖藥物、科學運動、合理飲食和血糖監測。長期規律的運動能提高糖友的身體素質,但如果運動量或強度過大,則不利於病情控制。因此,糖友在運動時應保持在自身感覺微微氣喘,但仍能與他人正常交談的強度。
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均衡,按時按量進食,並不隨便食用無糖食品。此外,建議準備一臺家用血糖儀,例如強生穩捷血糖儀,其性價比高,且有多種價位可供選擇。根據需要,可以在空腹、早餐後2小時、中餐前、中餐後2小時、晚餐前和睡前等時間點進行血糖測量,並記錄數據。如遇特殊情況,如感覺到低血糖,也可隨時監測血糖。
五、運動治療
增加體力活動可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和游泳等。
六、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僅通過飲食治療即可控制病情。合理的飲食不僅能夠幫助控制血糖,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建議患者多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能幫助穩定血糖水平,並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七、定期檢查
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包括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等指標的監測。及時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可以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改善。這樣不僅能控制糖尿病,還能降低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八、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長期面對糖尿病的壓力可能會導致焦慮或抑鬱,因此尋求心理支持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一環。患者可以通過與家人朋友交流、參加支持小組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來獲得幫助。保持積極的心態,有助於改善生活質量,並提升對疾病的應對能力。
總結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過定期檢查、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和飲食治療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的風險。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管理計劃,並與醫療專業人士保持良好的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糖尿病帶來的挑戰。更多相關資訊可以參考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