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十個重要知識點與食療方法
一、糖尿病什麼情況下打胰島素
糖尿病患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需要使用胰島素,以下是常見的十種情況:
- 糖尿病合併非酮症高滲昏迷、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反覆出現酮症。
- 糖尿病視網膜併發症發展為增生期,且血糖水平較高者。
- 糖尿病合併腎病,且血糖水平較高者。
- 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導致嚴重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徵等情況。
- 合併嚴重感染、創傷、大手術、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腦血管堵塞或腦出血等應激狀態。
- 肝功能與腎功能不全者。
- 妊娠與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
- 口服磺脲類降糖藥繼發失效者。
- 同時患有需要服用能夠升高血糖的藥物進行治療的疾病,如需要服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垂體前葉激素治療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及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等。
- 顯著消瘦的患者,且血糖水平較高者。
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正常情況下,人體可根據血糖的高低自動分泌數量不等的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一旦胰島素的分泌缺乏或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根據發病情況的不同,糖尿病可分為四大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治療的共同特點之一是降低血糖,但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需要使用胰島素。
對於血糖水平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空腹血糖超過10.0mmol/L、HbA1c超過8%的患者),一經確診,就可考慮試用胰島素強化治療。
二、糖尿病的四大危害你知道多少
糖尿病對身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以下是糖尿病的四大主要危害:
- 腎臟的危害:由於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濾過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浮腫,晚期則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這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 心腦血管的危害:心腦血管併發症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主要表現為主動脈、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的粥樣硬化,以及小血管的病變。這些病變會導致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和高血壓等問題,進一步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 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包括合併感染,這類患者的感染發病率較高,且兩者互為因果,必須同時治療。常見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此外,糖尿病高滲綜合症的死亡率高達50%,這類患者多數無糖尿病史。
- 乳酸性酸中毒的危害:這種情況多見於有心、肝、腎疾病史的患者,或是休克、感染、缺氧、飲酒等情況下,症狀不特異,死亡率極高。
除了上述四大危害外,糖尿病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如神經病變、足部潰瘍等,這些都會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三、六款食療讓你脫離糖尿病
飲食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以下是六款食療方法,幫助你更好地管理血糖:
- 淡鹽水配製方法:一般以9克細鹽放入1000毫升開水中,即可製成淡鹽水,有助於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
- 苦瓜茶配製:鮮苦瓜榨汁,以1份苦瓜汁配10份冷開水,即成苦瓜茶,最好在配製後1小時內飲用,具有降血糖的效果。
- 四味鮮汁飲:將鮮藕汁1份、鮮荸薺汁1份、鮮西瓜皮汁2份、鮮黃瓜汁2份混合而成,這些鮮榨汁清爽可口,有養陰生津解暑的功效。
- 多食一些蒜:大蒜有預防腸炎、痢疾等腸道疾病的作用,並且具有降糖效果。用老陳醋浸泡蒜瓣15天後服用效果更佳。
- 葛根粉粥:將葛根30克、粳米50克,葛根切片水磨澄清取澱粉,粳米浸泡一夜後與葛根粉同入砂鍋,加水500毫升,文火煮至粥稠,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 鯽魚白扁豆粥:將鯽魚肉200克、白扁豆25克、小米30克,鹽、蔥花適量,將小米、白扁豆洗淨,加水適量煮至八成熟後放入鯽魚肉,煮至爛熟,撒上蔥花和精鹽,這道粥有益氣滋陰的效果。
這些食療方法不僅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四、糖尿病常見的幾種檢查項目
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查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檢查項目:
- B超檢查:糖尿病患者易併發脂肪肝、膽結石等病變,進行腹部B超檢查可以幫助及早發現這些問題。
- 心電圖檢查: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建議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即使沒有明顯的症狀也應進行。
- 眼底檢查: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極高,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至2次眼底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 胸片檢查:糖尿病患者合併肺部感染、肺結核等病變的情況較多,常規胸片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 血糖監測:定期監測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患者應根據醫生建議進行血糖檢測。
- 糖化血紅蛋白檢查:這項檢查可以反映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對於評估糖尿病控制情況至關重要。
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深遠。了解何時需要使用胰島素、糖尿病的危害、食療方法以及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都是管理糖尿病的關鍵。透過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的醫療檢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糖尿病的資訊,歡迎訪問這裡。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