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症的六大問題與四大診斷要點
一、患上癡呆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
漫遊:
癡呆患者常常會出現漫遊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智力障礙、環境不熟悉、疲倦、緊張焦慮或意識障礙等原因引起的。尤其在夜間,患者在黑暗環境中喪失空間定位能力,容易迷失方向。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改善生活環境來減少此類問題,例如設置無障礙的場地和明顯的標誌物,這些標誌物應選擇患者熟悉的物品。此外,為患者安排一些有計劃的活動,結合他們的興趣和生活經歷,能夠有效減少漫遊行為,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與愉悅感。 -
自我照顧能力喪失:
隨著病情的發展,癡呆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會逐漸下降。護理人員應該反覆指導和訓練患者,使他們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護理人員也需要從冷暖、飢飽等各個方面考慮患者的需求,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
大小便失禁或生活能力差:
癡呆患者經常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增加了感染和皮膚病的風險。護理對策包括提供明顯的入廁標誌,將廁所設置在患者生活區的附近,並定時提醒他們如廁。此外,重新訓練患者的大小便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 -
進食障礙:
癡呆患者往往會出現拒食、貪食或隨手亂抓東西吃的情況,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健康。因此,照顧者應該定時安排進餐,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的食物,並根據患者的喜好來安排食譜,以避免拒食的情況發生。在餵飯時,應該慢一些,給予患者足夠的時間來咀嚼食物。 -
性行為異常:
癡呆患者可能會出現性行為的脫抑制,尤其是在男性患者中更為常見。這可能是他們在病情惡化過程中所能尋找的最後一絲快樂。對於這種情況,與其強行制止,不如提供一個更合適的環境,讓他們可以適當地發泄。 -
精神症狀:
癡呆患者有時會出現幻覺或妄想,這時護理人員不應與患者爭辯,而是應該試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並耐心解釋情況。同時,應及時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對於患者的暴力或攻擊行為,應以疏導、解釋和轉移注意力為主,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短期使用鎮靜藥物,並找出引起患者不愉快的原因,以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二、癡呆症是什麼病
癡呆症(英Dementia、德Demenz)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這種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癡呆症特別會影響到記憶、注意力、語言和解題能力,嚴重時會無法分辨人事時地物。癡呆症可以分為可逆和不可逆,具體取決於疾病的成因。只有不到10%的癡呆症是可逆的。癡呆症是一個不特定的概括名詞,也被稱為失智症。
最常見的癡呆症種類是老人癡呆症(即阿茲海默氏症),其典型的起始症狀為記憶障礙。患者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情(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長期記憶)則相對不受影響。由於大部分的癡呆症患者可能會有精神錯亂的症狀,儘管這些混亂症狀可以通過密切的照顧、改善居住環境和飲食來緩解,精神科藥物也能協助穩定情緒、減少幻覺妄想或衝動控制,但目前的藥物尚未能減緩腦部的退化。癡呆症患者常伴隨憂鬱症,最好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診斷和治療。
年齡是癡呆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根據流行病學研究,65歲以上的人有5%有失智症,而85歲以上則增加到20%。
三、癡呆症的病因病理
-
腦變性病:
某些皮質和皮質下疾病可引起癡呆,常見病因有阿爾茲海默氏病、匹克氏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肝豆狀核變性和皮質-紋狀體-脊髓聯合變性等。 -
腦血管病:
不同部位的腦血管疾病可引起癡呆,如多發性梗塞性癡呆、頸動脈閉塞、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和血栓性血管炎等。 -
代謝性疾病:
一些代謝性疾病會影響腦的功能,造成癡呆,如粘液水腫、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肝豆狀核變性、尿毒症和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
顱內感染:
顱內感染會導致腦實質及腦功能改變,從而引起癡呆,包括各種腦炎、神經梅毒、各種腦膜炎和庫魯病等。 -
顱內佔位性病變:
腫瘤和硬膜下血腫可導致結構及腦功能改變,引起癡呆。 -
低氧和缺氧血癥:
包括缺血性(心搏驟停、嚴重貧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滯性(心力衰竭、紅細胞過多)和組織中毒性等各類低(缺)氧血癥。 -
營養缺乏性腦病:
如硫胺缺乏性腦病、糙皮病、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症等。
四、癡呆症要怎樣診斷
診斷癡呆症的第一步是確定是否患有癡呆,然後再確定癡呆的病因。這一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認知功能測驗及智力測驗:
癡呆篩選測驗通常包括簡易智力狀態檢驗(MMSE)、長谷川癡呆量表(HDS)和認知量表(CAS)。這些測驗的共同特點是內容簡單,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並且能夠有效劃分癡呆的程度。以MMSE為例,若得分低於15分則可確診癡呆,15至24分則為可能癡呆。 -
全面了解病史: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發病年齡、起病形式及病程,因為癡呆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外傷及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癡呆症狀通常為急性起病,而其他原因則多為慢性起病。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癡呆症狀可能會有起伏,並可能自動緩解。 -
軀體檢驗:
雖然癡呆本身並無固定體徵,但原發病常可出現一定的體徵。例如,麻痹性癡呆患者可有瞳孔不整齊的情況,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則多有角膜老年環、白髮及皮膚皺紋等特徵。 -
實驗室檢查:
對於疑似器質性癡呆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腰椎穿刺、血液生化檢驗、腦電圖、腦超聲波、同位素腦掃描、頭顱X線平片、氣腦造影、腦血管造影或CT等檢查,以幫助確定病因。
五、癡呆症的護理與支持
除了醫療上的治療,對於癡呆症患者的護理和支持也至關重要。護理人員和家屬應該學會如何與患者有效溝通,保持耐心和理解,並且要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支持和安慰。
此外,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減少環境中的干擾因素,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生活。定期進行社交活動,鼓勵患者參加各種適合的活動,能夠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並提高生活質量。
在飲食方面,應注意提供均衡的營養,並根據患者的口味偏好進行調整,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進食意願,並保持健康的體重。
六、癡呆症的預防與健康生活方式
雖然癡呆症的發生與年齡有很大關係,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癡呆症的風險。保持身體活躍,定期進行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此外,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社交活動也都是預防癡呆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學習新技能、參加社交活動和保持心理健康都能有效減少癡呆症的風險。因此,鼓勵老年人參加各種文娛活動,保持心智活躍,對於預防癡呆症有著積極的作用。
總結分析
癡呆症是一種影響認知功能的漸進性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了解癡呆症的症狀、病因和護理對策,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照顧患者,還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對癡呆症認知的提高,未來的研究和治療方法將會更加完善,希望能夠早日找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如需了解更多有關癡呆症的資訊,請訪問 這裡。